瞭望|全球首位“半机械人”去世,未来人机融
梁正举例说,体育竞赛领域显然不能对人体进行增强改造,否则将与体育的公平宗旨背道而驰。在教育领域,提高智力的增强技术可能造成不公,未来风险也难以估计,因此需要对类似场景的使用加以限制。如果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摆脱学习中的重复性操作,这一类型的人机融合应用或许可行,但如何准确、科学地划定边界,必须严格论证。
与云端的“大脑”对话需依赖众多技术,机器学习是其中的关键。梁正介绍,与目前主要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不同,下一步面向人机互动乃至“融合”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模拟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,但因为目前尚不能准确还原人类的学习过程,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,所以机器学习的深度和精度都有局限;另一种则试图建立一个穷尽人类所有知识的知识库,并将该知识库注入机器,但由于数据量过于巨大,如何顺畅调用各类数据也存在难度。
彼得“史无前例”的手术面临众多争议,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否对未受伤的器官进行破坏性手术。
为保持活动能力,科学家团队为他定制了一个高端轮椅,配备电脑显示屏,能够通过眼球追踪技术控制电脑,进而控制轮椅,帮助他站立、平躺、走动。
不可否认,机器相较于人更加理性、效率更高、工作时间更长、应用场景更广,但也正是人类的不完美带给生命更丰富的体验,也给文明的进步带来更多可能。很多时候,正是因为人类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,才得以努力提升生命的广度、深度和高度。
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表示,身体各部分器官是为人的整体健康服务的,手术只是一种手段。通常情况下,对患者实施手术需遵循不伤害、有利、公正、尊重等基本医学伦理原则。
刘瑞爽说:“医学实践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具体分析,满足四条原则即可进行相关手术治疗。即便不能同时满足,哪怕其中一项能够得到充分伦理辩护,也是可行的。”
“史无前例”的医学尝试
尧德中说,彼得的身体机能是不断退化的,而技术学习和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身体的变化。对渐冻症患者而言,如何利用仅存的身体机能向机器传达正确信号,是决定技术能否很好为其服务的关键。而对技术本身的发展来说,能否持续跟踪身体退化的进程并同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、能否找到技术适应变化的规律等,仍需摸索。
显然,相较于一些人的美好愿景,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还远远不够。“打个比方,现在还处于细胞阶段,距离复杂的生命还很遥远。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性,只是路还很长。”梁正说。
尧德中表示认同:“对一些罕见病群体,技术可能是他们获得新生的唯一渠道,要为他们敞开这扇大门。”
与渐冻症抗争近5年后,6月15日,全球首位真正意义上的“半机械人”(又称赛博格,是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融合体)——彼得·斯科特·摩根的生命定格在64岁。
在刘瑞爽看来,如果不进行手术,彼得只能慢慢“等死”,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,对他来说可能更加痛苦。更重要的是,作为科学家的彼得,思想观念较为超前、开放,对于器官改造后的利弊较为清楚,医生这样做既尊重了彼得的意愿,也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尊严。
在刘瑞爽看来,“机器化人”时代,人类的思维或许可以永远延续,在云端实现永生。
公正原则是指医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。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上,需要以每个人的实际需要等为依据,合理分配医疗资源。
而当人机融合的触角深入生命本身,人们想要知道:未来该如何定义人类被“困”在身体里的意义?人类的进化发展是否还有新的可能?如何理性认识生命的复杂性?
为能够与外界沟通,彼得在尚能说话时,依靠技术团队,留下了大量语言、形象素材,并创建了自己的3D形象,可通过眼球控制电脑,以3D头像与外界互动。
作为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小有名气的科学家,彼得决定用现有科技改造自己——把自身器官部分替换为机械。在他看来,只要还能活着,还有自由思考的能力,生命就有存在的意义。
2019年10月,彼得进行了最后一项手术——全喉切除,以避免因无法自主控制喉咙的运动,导致唾液进入肺部威胁生命。而这个月,原本是医生估计的彼得死亡时间。
上一篇:每日提醒:徐工机械停牌
下一篇:75配列还能再卷一点吗? 珂芝K75机械键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