瞭望|全球首位“半机械人”去世,未来人机融(3)
受访专家提醒,不伤害原则需要明确损伤和伤害的关系。在医学实践中,损伤客观存在,比如大多数手术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。不伤害,主要指在医学服务中不使患者受到不应有的伤害。
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、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,医学上,造口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,三项手术本身难度并不大。挑战在于把以往单独进行的手术结合,目前世界范围尚没有患者同时进行过这三项手术。
怎样划定人机融合的边界
作为“机器化人”的现实例证,彼得的自我改造为人机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。
术后,彼得彻底失去了声音,但可以通过存储在电脑中的合成声音表达思想。于是,一个依靠大脑、眼睛、人工智能和各种电子设备与命运抗争的“彼得2.0”诞生。依靠科技加持,彼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“半机械人”。
有利原则的核心是权衡手术的风险收益比。如果手术收益大于风险,医生即有义务帮助患者。
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日前表示,他已将“大脑”上传至云端,并与其展开对话。对此,受访专家提出,所谓的“意识上传”只是噱头,技术上仍存在诸多局限。
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潘恩荣说,18世纪60年代以来,现代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启了多次“机器换人”的高潮。
公开资料显示,多位医生起初均未同意对彼得实施手术。受访专家推测,医生们的出发点可能主要基于不伤害原则——他们一方面担心全身麻醉会阻碍呼吸,另一方面担心手术可能导致疾病发展更快。而最终为彼得实施手术的医生主要遵循的是有利原则、尊重原则。
梁正介绍,当下语音合成、虚拟化身等技术在娱乐和生活服务方面应用场景较多,比如智能客服、虚拟偶像等,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,但人体的数字化改造是相对特殊的场景,尚处于探索阶段。特别是在思维表达、情感输出等方面,技术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。
◆?参与文末【今日话题】,有机会获赠图书
受访专家建议,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学习。未来可考虑增加样本量,鼓励更多专家、患者甚至健全人参与进来,跟踪、学习人类身体运动与生理的变化规律。当学习样本足够充足、技术性能较为稳定时,技术就可能为改善患者生存状态等提供更多机会。
以脑机接口为例,尧德中表示,未来该技术或将在治疗脑损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包括严重的抑郁症、病态的肥胖、睡眠质量低等问题,但这一技术预想很好,实践难度较大。因为大脑信号不断变化,采集信号存在难度。即便能准确提取信号,由于目前掌握的数据太少,想要准确理解信号的含义也很困难,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。
而当人机融合用于增强身体功能时,专家提出设置更多红线,根据使用场景具体分析,并遵循风险可知可控的原则,即对风险可控的增强技术可以适当放开,对风险不可预估或难以控制的则要严格限制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理想的“超人”,而是一个独特自由的自己。
◆?6月15日,全球首位真正意义上的“半机械人”去世,他因身患渐冻症,选择将自身器官部分替换为机械
科技是一把双刃剑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驱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等的同时,当人机融合的触角深入人类生命,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风险。
上一篇:每日提醒:徐工机械停牌
下一篇:75配列还能再卷一点吗? 珂芝K75机械键盘